海春轩塔

发布日期:2019-08-19 10:03:16 作者: 浏览次数:4883

  海春轩塔位于西溪泰东河北侧,耸立在古运盐河畔,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西溪旅游观光主要景点之一。

  东台人习惯称其为西溪宝塔,把它视为东台悠久历史的标志。

  据清嘉庆《东台县志》、光绪《扬州府志》、《江苏通志》记载:海春轩塔为唐贞观(627-649)年间由尉迟恭(敬德)监造。

  相传唐朝建立之前,山西朔州(今朔县)尉迟恭之母曾到西溪避难。那时,西溪东面是大海,居民多为盐民和渔民,渔民出海捕鱼每遇浓雾或风浪,必有海难发生,此时,海村上一片哀声、裂人心肺。

  尉迟母是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见此情景,极为痛心,嘱咐尉迟恭日后如有一官半职,要在西溪造一座宝塔,让渔民出海时能辨别方向,少出人命事故。

  尉迟恭帮助李世民平定天下后,他没有忘记母亲的嘱咐,上书朝廷,称从南通到淮河口是全国产盐重地,又是军事边塞,需建一座方向塔,以保疆土安全。李世民在东讨王世充、平定洛阳时,曾在战场重围之中被尉迟恭救过性命,所以对尉迟恭非常宠信。当场准奏,并命尉迟恭监造此塔。至今,此塔仍有“孝母塔”、“尉迟塔”之称。

  唐代佛教兴盛,西溪宝塔又有佛塔之说。塔身砖砌,高20米,七级八角八面。底壁厚实达1.5米,增大了荷载能力,有利于塔体稳固。

  此塔无台基,塔内空心到顶,无阶梯攀登。每层之间有砖垒的叠梁短檐,比例适度。底层仅正面朝西开有一门,上六层,每层八面,各有神龛和神态各异的石刻佛像,塔的顶端由铜葫芦、相轮、铁覆盆组成,整个塔身敦厚庄重,别具风格。塔建成后,海难事故大为减少。

  传说,这座塔顶是“分风铜”所制,有了它,台风就越境而过,故沿海渔民称之为“定海神针”、“镇海塔”。清代诗人吴嘉纪在《西溪镇送客》诗中就有“溪光浮佛舍,塔影压渔帆“的赞美。

  唐大历二年(767年),淮南黜陟使李承在这里兴筑捍海堰。堰成,“亭灶相望,依附取用,农事盐课,两得其利”。从此,堤外帆樯林立,扁舟点点,渔歌隐唱;堤内盐灶兴旺,每年春季集市,客商云集,人流如潮,一派繁荣景象。当地盐监官署,为给来往客商歇脚躲雨,遂于宝塔一侧搭建一座长廊,称之为“轩”。

   

    李承观赏宝塔和集市后,认为原有众多的塔名已不能体现春回西溪渔盐兴旺之特色,于是便将它改名为“海春轩塔”,并呤诗一首:东筑点将台,西有溪通淮,海轩春潮旺,皆由此塔来。

   

  此塔与广福寺相近。但这座古塔也曾遭劫,地震、雷击和风化,使塔身多处残缺。1944年秋,宝物塔刹又遭驻西溪伪军的窃藏,并企图盗卖。广福寺住持霖波和尚带领民众群起抗议,迫于舆论压力,伪军只得将原物交还。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两次拨款修塔,广福寺住持霖波和尚喜出望外,将埋藏10年之久的塔刹挖出,重新安装塔顶,使之重见天日,再现神光。

  1982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海春轩塔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又进行维修,在塔顶安装了避雷针,塔四周围以栏杆,种植了花草树木。2004年东台市文化(旅游)局再度对该塔进行整体维修。

  西溪沧桑千余年,古塔雄姿今依旧。海春轩塔已成为东台市多种名优特产品的注册商标。

  如今,每当和风吹拂,风铃叮当,海春轩塔似一位童颜鹤发的长老正向游客讲述着宝塔的古老和优美的传说。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