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

发布日期:2019-09-12 03:23:31 作者: 浏览次数:4738

    晏殊,字同叔,(991至1055)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真宗景德年间,十三岁的晏殊即以“神童”才名,被特别荐举至金銮宝殿接受皇帝面试,受到真宗的赏识,赐同进士出身。公元1004年,晏殊被北宋朝廷任命为西溪首任盐官。这时正逢北宋的第一次兴学运动,他即在西溪创建了西溪书院。后人做了比较,西溪书院比泰州知州陈垓创建的安定书院早220年,是江苏最古老的书院之一。

    晏殊办学提倡“明体达用”之学,慕名前来听他讲学者络绎不绝。他在知识讲学中灌输轮理道德规范,培养听众的道德品质,注意生活行为习惯的训练;在基本知识讲学上,重视熟读牢记,注重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如读书强调勤苦认真专一、认真听讲、珍惜光阴,写字要求姿势正确、态度恭敬、几案洁净。他的“书院须知”对于衣服冠履、语言步趋都有具体的规定细则。

    据说宋真宗非常器重晏殊,曾将他的办学做法推行全国。晏殊离任后,西溪百姓为崇敬他,将西溪书院更名为“晏溪书院”。西溪古八景当中,其中就有“晏溪晓翠”,至今西溪仍有   “晏溪”之说,足见西溪人对晏殊的景仰之情。

    晏殊一生好贤,特别重视识别和汲引人才,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都出其门下,得到他的培养。

    有一次,朝廷中急需一名秘阁校理,时任应天府太守的晏殊把年轻的范仲淹推荐给当时的宰相王曾,晏殊评价范仲淹不但有从政的胆识,而且“学业精勤,泛通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儒家经典),文章典雅,诗赋过人。晏殊在西溪时常和青年后生一起聚会、散步,吟诗作对。

    西溪至今流传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晏殊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浣溪沙》词,最后就完成在西溪。有一天,晏殊由一个叫王奇的后生陪着在寓所的庭院散步,看到落花满地,他不无感慨地说,写一首好诗好词真不容易啊,今年春天我写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直到现在还同有想到合适的下句来。王奇聚精会神地听着,猛然间他看到园中剪柳穿花的燕子,不觉灵机一动,脱口应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成为千古传育的名句。

    晏殊为人刚直,关心百姓疾苦,他在西溪任上时还做了这样一件深得民心的好事。由于西溪东面临海,居民多为渔民、盐民,他们去海边烧盐、捕鱼遇到涨潮、下雨等天气,则无处避潮躲雨歇脚。晏殊到任不久就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在距海边不远的一高墩止(遗址今属东台镇泰山寺居委会),建筑一木亭供渔民避潮休息,并在亭旁立一石碑,碑上镌刻着“避潮亭”三个墨绿大字。

    后来晏珠入朝拜相,西溪百姓思念公德,改称“晏溪亭”,并将横贯镇区的一条古南仓河称为“晏溪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