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妹说三亭
发布日期:2023-04-08 09:41:09 作者: 浏览次数:4922西溪古镇人文荟萃,尤以“三相”著名。吕夷简、晏殊和范仲淹,北宋年间被朝廷先后委任到西溪盐仓担任盐官,他们在西溪创下业绩,之后相继入朝为相。三相在西溪留下众多历史遗存,今天小溪带大家,从三座亭子开始,越过时光,一览三相风采。

晏溪河畔,佳人凭栏,牡丹傲然绽放。北宋三相之一的吕夷简,曾在西溪的海边以花自喻,西溪百姓建牡丹亭,留下传世花香。
吕夷简,字坦夫北宋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公元1007年,吕夷简到西溪监管盐仓,组织当地民众扩大仓储、以工代税、以工抵盐,盐税收入节节攀高,百姓生活蒸蒸日上。
吕夷简在西溪时,西溪有不少人喜爱种养盆花,偏巧吕夷简自小对名花异草也非常喜欢,而且有养植花中之王牡丹的经验,在西溪任上,他地植牡丹十数棵,而且品种不同,并护以朱栏,令人不忍攀折。每年花盛怒放时,牡丹开花上百朵,花团锦簇,争奇斗艳,香味扑鼻,妩媚可爱,百姓称赞为“花轿子”。四乡八镇文人雅士纷纷前来欣赏观看,令人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一日,吕夷简月下看花,情不能已,当即写下《咏牡丹》诗一首:“异香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说明自己在西溪种植牡丹的心情。吕夷简离任后,人们在他植牡丹处建一亭,取名“牡丹亭”,又名“思贤亭”,以纪念吕夷简。

古时,西溪东临大海,居民多为渔民、盐民,他们在出海捕鱼,海边煮盐时,遇到涨潮、下雨等天气,无处避潮躲雨歇脚。
公元1014年,晏殊来到西溪担任盐仓监,上任不久,晏殊体察民情,在距海边不远的一高墩上建筑一木亭,木亭内置石凳坐槛,供渔民盐民躲雨避潮歇脚休息,并在亭旁立一石碑,碑上镌刻着“避潮亭”三个墨绿大字。后晏殊入朝拜相,西溪百姓思念公德,又称“晏溪亭”。
晏殊来到西溪这片土地,逢灾荒之年,他看见西溪教育受灾情影响,于是创办了苏北第一家书院——“晏溪书院”,让无数学子可以在此求学,开启民智;他写下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佳句;因为他而有了一条唤做“晏溪”的河流,在古镇流淌千年。东台因他,与“晏”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东台在古时更称为“晏”。


何求天南海北行,乐游一日避潮亭,看尽八面四方景,领略西溪异样情。避潮亭不仅曾经给西溪人民带来过便利,如今人们避雨、休息,依旧会在亭中小坐,它也将西溪美景衬托得更加耀眼。避潮亭在时空的嬗变中,飘逸着生生不息的气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