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古兵器

发布日期:2017-10-11 01:38:00 作者: 浏览次数:1624
 

    东台泰山寺始建于北宋仁宗嘉佑年间(1056),为东邑佛教首刹,很早就闻名于大江南北。它不仅是一个满足宗教信徒信仰礼拜的场所,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料,寺内的大刀、隋戟为镇山之宝之一。

  关于刀和戟的来历,民国定远人方臻壹曾在《旧藏兵刃记》中介绍:

  前清嘉庆间,邑绅姚问田先生浚河至十八里河口,得古兵刃一,沉沙铁销、朽折为三,综长八尺九寸,权之,可八十余斤,上丰下锐,土花斑驳,藏寺之桂花厅,垂百余年。相传为唐将征高句丽所遗者,士人名曰:方天戟。按:周礼考工记,戟,三寸有半,内三之,胡四之,援五之。后郑注:今三锋,戟也,其内长四寸半,胡长六寸,援长七寸半。兹器尺寸与戟不同,又无三锋。其为非戟,毫无疑义。或曰:制与矛类,岂古所谓平头戟呀,闇陋罔敢臆断,海内宏博之士,必有能考而证之者。

  方臻壹,字揖赵,定远县人,民国三年(1914)任泰州所属盐场场长,气度雍容,尤好博古。他撰写这篇文字介绍了泰山寺戟的来历,并提出此“戟”非戟的疑问,指出戟有三锋,而此戟只有单锋,与戟制作的尺寸、形状不一,又得出结论,说是单头戟,请有识之士考证。在戟的出土时间上,另一位东台人陈振东则持清道光说,他在《东台掌录》“西溪古兵器”一文中说:

  西溪泰山寺,有古兵器,长可丈余,形似折戟,土花斑驳,断为三截。相传道光间浚十八里河口所出土者。上无文字,年纪莫详,谈者,多目为唐将薛仁贵遗物。余窃以为非也,薛氏驰驱军旅中,故未尝假道斯土,即使帅行所届,曾及海边,然未殁于此,其所使用之武器,安得委弃于道路乎?按:贺若弼当隋开皇间,曾与史千岁,韩擒虎,同帅兵至海陵西溪,征捕海寇,达八千人,今县治西有忠义河,葬将垛诸遗迹,此古兵器或即当时所遗弃,未可知也。贺氏征海寇事,《隋书》于开皇元年(581年)为吴州总管,镇广陵,凡九年其间如有海寇,帅兵征之,宜也。

  陈振东1941年提出道光说:认为,此戟为隋戟,为隋将贺若弼部将所遗是可信的,但提出道光说,则可能是误闻。

  《泰山寺志》另载东台人姚树勋文:

  余幼时追随先大夫殿卿公游泰山碧霞宫,有方天戟一枝,古色斑烂,为前朝大将所遗物,先大夫指谓予曰:此吾家问田公挑十八里河口所获物也,并大蟹一只,其壳如箕,后蟹逸去,斯物权得八十余斤,不知为何朝所遗,有云隋唐时代者、有云汉魏时代者、有云周秦时代者,然稽诸志乘,无从参考,姑付阙如后,不知何方为三段,今方丈侣樵(志坚)独能别具慧眼,于委弃多年之古物,拂尘藏于匣中,以作镇山之宝。将与焦鼎金带,同传不朽于大江南北云。

  侣樵为泰山寺第十代方丈,法名志坚,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方天戟”是清末民初泰山寺方丈侣樵(志坚)收入泰山寺中,作为镇山之宝的。

  对隋戟,民国时东台乡贤钱荫恩、拔贡,1933年曾任东台县文献委员会主任,曾有诗咏道:

  断戟千年古,冰霜雪后花;

  不随擒虎葬,宜出李唐家。

  海上销兵器,名山镇物华;

  英雄何处问,一曲浪淘沙。

  钱荫思咏戟,不定此戟来历,亦说为韩擒虎所用,又谈好似唐薛仁贵所遗。总而言之,为先辈英雄们征战之物。

  而民国时又一位乡贤,伏龙则联句云:

  于今寰宇兵谁弭,自昔沉沙铁未销。

  这位先生只提出疑问,并未给出答案。其态度则又是一番超然。

  伏龙(1884-1916),原名伏维锦,字云程,阜宁县益林镇人,辛亥革命烈士。早年由范传甲介绍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国同盟会,曾参加1908年安抚起义、1910年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的秣陵起义等,先后任起义军营长、团长、徐东剿匪司司令、师长。孙中山爱其才,遇军国大事,即问:“云程意见如何?”每每言听计从。1916年4月19日,伏龙被袁世凯部下杀害,时年33岁。孙中山闻伏龙被害后,亲笔手书杀害云程之仇,革命成功,一定要报。1927年秋,南京国民政府追封伏龙中将军衔。

  白下方恩麟在“泰山寺登高”一诗中赞道:

  忆若万里溯游踪,作嫁今来濒海东,

  结伴泛舟秋水静,访僧把酒俗缘空。

  翠藤乱绕千年树,铁戟犹存三箭功,

  一笑佩萸归去也,客窗可免爪留鸿。

  民国王雨春即依方恩麟韵和诗:

  折戟沉沙话旧踪,兴酬高唱大江东,

  诗简索负心期迫,樽酒浇愁眼界空。

  午夜闻鸡还起舞,中原逐鹿漫言功,

  蜩螗国事忧疑甚,且赋新诗志雪鸿。

  说到此戟,泰山寺流传着一段故事,说的是1948年春,国民党“整编第四师”某连驻扎在泰山寺内,有几个思想进步的士兵,因反抗上级的迫害,为首者被敌酋在夜里用方天戟尾部一截捆绑在身上,抛进寺东的池塘内。恰巧这天夜里,暴雨使河水猛涨,尸体浮出水面,顺水流淌到海春轩塔东大巷口边,被群众发现,用小船将尸体捞起,埋在窑湾头,又将捆绑在其身上的方天戟下尾部埋藏起来。直到解放后,才将这段折戟送回泰山寺内。使“方天戟”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泰山寺内大刀长一丈,重九十斤,来历无从考证,亦古物,其来历有人说是薛仁贵征东为周青所用,有人说此刀和汉将关羽青龙偃月刀相似,称关公大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东台县志》(增补本)载:安丰关帝庙内,有一古铁刀,长约八尺,重约八十余斤,久遗失;富安关帝庙,旧也有关公宝刀一张,解放初期尚在,时有儿童攀登玩耍,后不知去向。但从《西溪泰山寺志》上看,此刀藏于泰山寺时间不晚于清末。胡为和曾咏“唐代刀”诗:

  海宇悲今古,英风托宝刀;

  千均神力大,七级塔峰高。

  精锐销烽火,斑烂映战袍;

  有唐功绩远,谁与摄洪涛。

  胡为和,字克之,贵州独山人,民国七年(1918年)任东台县知事,是年清明节游泰山寺,感赋五律四首存在寺内。从诗中看出胡氏当时在寺内已看到大刀。安丰关帝庙遗失的古铁刀尺寸、重量与泰山寺所藏大刀不符。富安关帝庙的大刀消失时间上与泰山寺不符,故可以断定泰山寺所藏

打印 关闭